近期,網絡直播帶貨已成為消費者購物的新風尚,但這一新興購物模式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如虛假宣傳、商品質量不一以及售后服務不到位等。針對這些現象,市場監管總局與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發布了直播帶貨的消費提示,旨在引導消費者理性購物,保障其合法權益。
首先,消費者在選擇直播平臺時,應優先考慮那些信譽度高、資質齊全且用戶評價較好的正規平臺。在購物前,務必核實商家的營業執照和經營資質,確保其合法經營。同時,消費者應保持警惕,避免通過個人社交賬號或臨時鏈接等非正規渠道進行交易,以免遭受損失。建議所有交易均在直播平臺內置的購物系統中完成,避免私下轉賬帶來的風險。
其次,面對直播間的各種營銷話術,消費者應保持理性,切勿沖動消費。對于“全網最低價”、“限量秒殺”等宣傳,應通過第三方比價工具核實價格,避免落入虛構原價的陷阱。同時,對于“百分百正品”、“特效保證”等絕對化承諾,消費者應要求主播出示相關證明文件,如商品檢測報告和授權證書。消費者還需注意識別“刷單炒信”行為,通過綜合查看商品詳情頁參數和用戶真實評價等信息,做出明智的購物決策。
在選購特定品類商品時,消費者應更加審慎。例如,在選購保健食品時,應通過正規渠道購買,并認準產品包裝上的保健食品“藍帽子”標志。同時,核對保健食品注冊號或備案號,并根據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適宜人群等信息進行科學選擇。消費者應警惕虛假夸大宣傳,確保所購保健食品符合自身需求。
中國消費者協會還提醒消費者,在直播購物過程中,應錄屏保存商品宣傳的全過程,特別是質量承諾和售后服務等關鍵內容。消費者還需妥善保存訂單詳情、支付憑證、物流信息等電子證據。對于重要信息,建議截圖備份;與客服溝通的文字聊天記錄也需完整保存;電話溝通時,應錄音存證,以便在發生糾紛時提供有力證據。
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消費者在網絡直播帶貨中的權益將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同時,這也將促使直播平臺和商家加強自律,提升商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共同推動網絡直播帶貨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