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能源汽車領域迎來了一場關于質量排名的風波。一家知名的汽車質量評測機構,在其發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車型質量榜單中,將小米SU7置于末位。這一結果迅速在網絡上發酵,引發了廣泛討論和質疑。
針對這一排名,科技領域知名創作者劉昌睿迅速響應,發布了一篇深度剖析的文章。他攜手合作伙伴@薛定諤的英短咕咕咕,對評測平臺所依據的投訴數據進行了詳盡的梳理和分析。由于平臺僅展示近三個月的投訴記錄,他們選取了2月至3月的數據作為樣本,重點研究了小米SU7及其他車型的投訴情況。
據劉昌睿團隊的分析數據顯示,在2月至3月期間,小米SU7在該評測平臺上的投訴總量僅為2起,且問題分別涉及音響和輪轂外觀磨損。這兩項投訴被指為個別案例,并不能反映產品的普遍性或嚴重性質量問題。
進一步地,劉昌睿團隊還統計了所有可獲取數據車企在同一時間段內的投訴量與銷量之比。結果顯示,小米SU7的投訴率低至0.004%,在所統計的車型中位列最低。這一數值的精確度甚至需要達到小數點后四位才能顯示非零數字,充分顯示了其極低的投訴發生頻率。即便在同期銷量排名前25的車企中,小米SU7的投訴/銷量比依然保持在0.004%的極低水平,顯著優于行業平均水平。
劉昌睿在文章中表示,基于上述數據與分析結果之間的明顯差異,他對評測平臺將小米SU7排在質量榜單最末的做法表示難以認同。他呼吁公眾應理性看待各類排行結果,不要盲目跟風,而應關注數據背后的真實含義和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