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領域的探索浪潮中,固態電池以其高能量密度、快速補能及穩定性質等優勢,被視為推動行業躍升的關鍵技術。多家企業已迫不及待地向市場宣告了固態電池的量產計劃,甚至雄心勃勃地設定了2026年將其搭載于車輛的宏偉目標。
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往往超乎想象。在中國汽車論壇這一行業盛會上,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學家王芳直言不諱地指出,固態電池當前面臨四大核心難題:離子傳導機制尚不明朗、生產工藝錯綜復雜、安全控制體系亟待完善、大規模量產難度重重。這些挑戰,無疑為固態電池的商業化之路增添了重重阻礙。
固態電池的技術瓶頸、材料創新及成本控制,均非短期內能夠輕易突破的壁壘。盡管理論上固態電池擁有全面的性能優勢,市場潛力巨大,但在距離2027年僅剩兩年多的時間里,能否按時兌現量產承諾,似乎已不再是最緊迫的問題。消費者更為關心的是,何時能真正駕駛上搭載固態電池的車輛。
國內外主流車企及電池制造商紛紛亮出了固態電池的量產時間表,大多集中在2026至2030年間。日本企業如豐田、日產已步入全固態電池的試制階段,而德國巨頭奔馳、寶馬、大眾亦在積極布局,意圖在這場技術革命中占據一席之地。
王芳強調,固態電池的安全邊界雖寬于液態電池,但一旦超出這一界限,其后果將更為嚴重。電動車自燃事件頻發,加深了消費者對電動車安全性的疑慮,使得電池安全問題備受矚目。車企為了展現誠意,紛紛提升了電池安全標準,甚至通過一系列“超國標”測試來彰顯實力。
為了規范市場,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了《全固態電池判定方法》,明確了全固態電池的定義,有效遏制了企業利用“全固態”“半固態”等概念進行炒作的行為。盡管固態電池的安全性能是一大賣點,但消費者對于潛在的高風險可能持謹慎態度。
車企紛紛宣稱其固態電池在針刺、高溫等極端測試下表現優異,但現階段全固態電池的安全標準體系尚未建立,實驗室數據難以直接等同于量產表現。為了確保消費者信任,不僅需要車企設定高標準,還需相關部門盡快制定全固態電池的安全規范。
新能源市場的風向悄然變化。混動車型憑借高效能優勢,逐漸成為市場主流之一,內燃機并未如預期般迅速退出歷史舞臺。同時,液態鋰電池技術不斷進步,閃充技術和換電技術的興起,為解決續航問題提供了新路徑,間接延緩了固態電池的發展步伐。
比亞迪、極氪、華為等企業推出的閃充技術和高功率充電產品,展現了液態鋰電池在補能速度上的巨大潛力。而蔚來等車企構建的龐大換電體系,更是成為與超充站、閃充站并駕齊驅的補能網絡。在混動技術、閃充技術、換電技術共同滿足市場需求的情況下,固態電池的地位從“必需品”轉變為“可選品”,車企或將根據其利益考量,推遲固態電池的量產計劃。
固態電池無疑在理論上優于液態鋰電池,但其量產之路仍需克服重重挑戰,包括技術突破、原材料供應、性能穩定性、安全控制及補能設施建設等。加之固態電池高昂的成本,初期量產的車型價格必然不菲,難以實現大規模量產。因此,對于車企公布的固態電池量產時間表,市場普遍持謹慎樂觀態度,預計固態電池的大規模應用仍需數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