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關于超導材料的研究在國際物理學界引起了廣泛關注。西湖大學理學院的吳頡團隊攜手浙江大學謝燕武的研究組,在LaAlO?/KTaO?(111)(簡稱LAO/KTO)超導界面中,成功揭示了超導態及其鄰近量子態中電子向列性的獨特演化規律。這一突破性成果已在頂級物理學期刊《Physical Review X》上發表。
在氧化物異質結界面超導體系中,通過精密地將兩種特定的絕緣材料疊加,科學家們發現其界面區域竟能展現出超導特性。這一超導層的厚度僅為4納米,相當于大約10層原子的堆疊。當溫度降至某一臨界點時,界面上的大量電子會兩兩結合,形成超導電流,自由流動。
為了深入探究這一超導現象,研究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角分辨電阻測量技術,在接近超導轉變溫度時,首次清晰地觀測到了界面電子行為的微妙變化。他們驚訝地發現,在進入超導態之前,LAO/KTO界面的電阻并非均勻下降,而是沿著某一特定方向率先顯著降低。這一發現表明,超導態并非同時在整個界面上出現,而是具有方向選擇性。
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進一步發現,在溫度繼續降低的過程中,電子在某一方向上優先配對凝聚,呈現出一種類似“集體行動”的特征。這種方向選擇性打破了原有的各向同性狀態,形成了所謂的電子向列性。這一發現為理解超導現象提供了新的視角。
研究團隊還在LAO/KTO的量子金屬態中觀測到了電子向列性的存在。他們通過施加垂直磁場來抑制超導態,發現盡管超導已被破壞,但界面電阻并未隨溫度降低而趨于零,而是穩定在一個有限值。這一現象被稱為量子金屬態,其形成機制至今仍是物理學界的一大謎團。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在該狀態下,電子向列性依然存在,仿佛是超導態留下的“烙印”。
這一研究成果不僅深化了人們對二維超導體系中電子行為的理解,還為探索新型量子態提供了寶貴的實驗數據和理論支持。科學家們表示,這將有助于推動超導材料和量子計算等領域的發展,為未來的科技創新奠定堅實基礎。
該研究的成功離不開研究團隊的辛勤付出和精密的實驗設計。他們利用先進的測量技術和深入的理論分析,成功揭示了超導態及其鄰近量子態中電子向列性的演化特征,為物理學界貢獻了一份寶貴的學術財富。
隨著這一研究成果的發布,國際物理學界對LAO/KTO超導界面的研究興趣將進一步增強。科學家們期待未來能夠揭示更多關于超導現象和量子態的奧秘,為人類的科技進步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