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AI領域,一家名為Manus的新星企業,以其革命性的通用AI助手產品迅速嶄露頭角。然而,其輝煌之路卻伴隨著一場突如其來的全球總部遷徙,目的地是新加坡。
2025年初,Manus憑借其全球首款能自主執行復雜任務的AI助手,在業界掀起了波瀾。這款名為Manus的產品,源自拉丁語“心智與手”的寓意,不僅能提供建議,更能獨立完成從數據分析到任務部署的全鏈路操作。在權威測試中,Manus以壓倒性優勢超越了OpenAI的同類產品,一時間,其內測邀請碼在黑市上價格飆升,成為熱議話題。
然而,就在Manus風光無限之時,一場由資本壓力引發的遷徙悄然上演。2025年5月,盡管Manus以5億美元的估值成功完成了7500萬美元的B輪融資,由硅谷頂級風投Benchmark領投,但美國財政部對中美AI、半導體領域投資的嚴格審查,使得投資者要求Manus遷往新加坡,以規避審查并更好地融入國際AI生態。于是,Manus宣布將全球總部遷至新加坡,同時大幅裁撤國內業務,僅保留少量核心技術成員。
這場遷徙并非毫無預兆。早在2023年8月,Manus的新加坡實體“ButterflyEffect”就已注冊成立,由開曼群島的母公司全資控股。新加坡,這個亞洲的算力樞紐,正逐漸成為中美科技博弈下的受益者,吸引了眾多中國AI企業前來布局。
然而,對于Manus而言,遷徙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美國對華芯片管制政策的持續加碼,使得Manus無法及時獲取英偉達等公司的最新AI芯片,智能體的迭代升級進度被迫延緩。這一打擊對Manus而言是致命的,也映射出整個中國AI產業在芯片斷供下的困境。面對技術封鎖,中國企業紛紛尋求突圍之路,有的通過算法創新降低對高端芯片的依賴,有的則致力于自研芯片,以實現特定場景的替代。
在這場突圍戰中,Manus并非孤例。HeyGen從深圳遷至洛杉磯,要求中方投資者將股權轉售給美資;前360副總裁陸劍鋒在新加坡創立的WIZ.AI,已成為東南亞生成式AI的領軍企業;前百度副總裁景鯤在美國創立的MainFunc,也推出了AIAgent產品Genspark。這些企業的遷徙和布局,共同構成了中國AI企業出海潮的壯麗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