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AI眼鏡市場迎來了一位重量級選手——小米AI眼鏡,這款產品在小米的人車家全生態發布會上由雷軍親自推介,正式進入公眾視野。小米AI眼鏡以其雙芯架構、僅40克的輕盈機身以及1200萬像素的攝像頭,實現了AI視覺交互,首發即售罄三萬臺,市場需求持續高漲,甚至在各大銷售平臺上出現“一鏡難求”的局面。小米集團的股價也因此攀升至近三個月的高點。
隨著小米AI眼鏡的熱銷,不少與AI眼鏡相關的供應鏈企業股價也水漲船高。然而,立訊精密卻是個例外。盡管在同花順上被新增為“AI眼鏡”概念股,但截至7月9日收盤,其股價始終維持在35元/股左右,即便期間傳出赴港上市等多重利好消息,也未能帶動股價顯著上漲。
對于被戲稱為“賣水人”的立訊精密而言,一方面面臨著蘋果訂單減少的壓力,另一方面則看到了AI眼鏡市場爆發的機遇。能否在冰火兩重天中找到新的平衡點,直接關系到立訊精密能否擺脫對蘋果的深度依賴,開拓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雷軍在發布會上僅用7分鐘介紹了小米AI眼鏡,卻將其定位為“隨身AI的入口”,足見其對AI眼鏡戰略意義的看重。市場研究機構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全球AI眼鏡銷量將飆升至550萬臺,同比增長率高達135%。中國市場更是潛力巨大,預計出貨量將突破275萬臺,同比增長107%,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AI眼鏡市場。
小米AI眼鏡的推出,無疑加速了AI眼鏡行業的曝光度和關注度,也為立訊精密提供了轉型的契機。長期以來,立訊精密嚴重依賴蘋果訂單,2023年初的一條蘋果砍單消息就曾導致其股價一日之內大跌近10%。同為果鏈巨頭的歌爾股份和歐菲光也曾因類似原因遭受重創。2022年財報顯示,立訊精密對蘋果的銷售額占總營收的74.09%,消費電子業務更是占比超過85%。這種依賴如同雙刃劍,既帶來了快速增長,也埋下了風險。
為了擺脫對蘋果的依賴,立訊精密早已開始自救,包括成立汽車事業部,切入汽車產業鏈,試圖從“蘋果代工廠”轉變為“特斯拉、比亞迪的供應商”。然而,盡管汽車業務在2024年實現了48.7%的增長,但整體營收占比仍不足5%。相比之下,AI眼鏡市場的巨大潛力無疑成為了立訊精密的新希望。
作為AI終端落地的最佳方向之一,AI眼鏡已經具備了語音、圖像識別、翻譯、拍攝等多模態能力,用戶可以通過第一視角進行人機交互,享受智能問答、實時翻譯等功能。中金研報認為,AI眼鏡有望成為繼手機之后的“下一個移動終端”,而立訊精密作為消費電子產業鏈的重要參與者,有望在這個新興市場中復制果鏈上的成功。
事實上,立訊精密早已布局AI眼鏡市場。自2021年起,其子公司立訊精密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便開始積累AR/VR相關技術專利。2024年,立訊精密推出了業界首款PVG光波導AR眼鏡“云雀”,并在無錫與XREAL共建了全球首條全自動化光學產線,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立訊精密還深度參與了谷歌Project Aura AR眼鏡的生產供應鏈。
然而,盡管立訊精密在AI眼鏡領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市場競爭卻日益激烈?;ヂ摼W大廠、AR眼鏡廠商和創業公司紛紛入局,AI眼鏡品類分化為多種形態,但大多數產品功能雷同,主要集中在拍攝和音頻領域,缺乏創新的應用場景。小米AI眼鏡的成功也引發了同行的模仿,如閃極、小度、Rokid等品牌都與時尚眼鏡品牌合作,試圖在外觀上尋求差異化。
在這場“百鏡大戰”中,立訊精密面臨著生態壁壘和角色定位的尷尬。小米、華為等品牌深度整合自有生態,形成了難以復制的競爭優勢;而立訊精密雖然能為多家企業提供代工或零部件供應,卻始終未能建立自主品牌。這意味著,在行業尚未出現“下一個蘋果”時,立訊精密尚可扮演“賣水人”角色獲利;但一旦某個巨頭確立領導地位,立訊精密很可能再次陷入“XX之鏈”的困境。
更嚴峻的挑戰來自于技術路線的不確定性。智能眼鏡的發展將經歷多個階段,從簡化產品設計、改變人機交互模式,到實現虛實融合交互,最終成為空間計算平臺。在這個過程中,立訊精密的大規模制造優勢難以充分發揮,需要賭對技術方向才能贏得未來。
一位行業人士表示:“立訊精密可以用最精密的儀器檢測每一片光學模組的折射率,卻難以測算自己在AI眼鏡浪潮中的未來坐標?!痹诶坐B、Rokid等品牌激烈廝殺的同時,立訊精密暫時避開了對蘋果的單一依賴,卻發現自己正為數十個潛在的新霸主同時供貨——每個都可能成為明天的蘋果,每個又都可能隨時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