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快網 - 新科技與新能源行業網絡媒體

          5G時代“云聽”的優化路徑

             發布時間:2022-05-24 10:20
          圖片

          2011年蜻蜓FM上線,成為音頻新媒體平臺發展的開端,之后隨著IOT技術的成熟,以及智能音箱、可穿戴設備、新能源汽車等物聯網智能終端對在線音頻內容的需求持續提高,各大在線音頻頭部平臺流量普遍上漲,音頻新媒體平臺也走向多元化發展,整個行業正邁向成熟的發展階段。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利用新技術重點打造了“云聽”這一全新的聲音新媒體平臺,并與“央視頻”共同構成了總臺的“一體兩翼”,在一年內實現了3000萬用戶的增長量。數字賦能使音頻這一傳統形式在新媒體上從時間與空間兩個向度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推動了音頻產業向著更高級的形態演進。

          隨著5G時代的到來,其高速率、低延遲和大容量等技術特性,極大地提升了信息傳播的效率和便捷性,更加速了音頻新媒體的迭代發展。據《2022年中國網絡音頻產業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網絡音頻行業市場規模仍然處于高速發展期,2020年的市場規模達到了123億元,預計到2023年可以超過300億。目前行業的快速發展主要源于付費用戶規模的持續高速增長,有聲書/廣播劇、播客及音頻直播受到歡迎,收聽場景不斷拓寬,整個行業仍然處于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

          盡管音頻新媒體行業發展勢頭良好,但是隨著市場逐漸飽和,競爭走向白熱化,“云聽”在迅速崛起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少隱憂。研究其發展脈絡、潛在問題,探索優化路徑,對“云聽”未來發展意義重大。

          融合與沖突:5G時代下“云聽”的崛起與困境

          新媒體技術的快速演進,打破了不同媒體之間市場邊界和介質壁壘,這一現狀既造成了傳媒格局的重新洗牌,也讓同一內容的多介質傳播成為可能。自2011年始,手機地圖軟件的紛紛上線對交通廣播形成致命打擊,地鐵交通的大規模興建,提升了市民交通便捷的同時,也隔絕了傳統廣播信號而造成收聽用戶的流失,手機移動設備逐步取消收音機功能進一步削減了傳統廣播收聽渠道,而滴滴打車等APP上線開始與傳統廣播爭奪重要用戶出租車司機群體的注意力。傳統廣播的用戶群體逐漸分散,也使其不得不尋求困境突圍之路,進行數字化轉型,于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催生音頻新媒體這一新型媒體形態。

          借助互聯網技術的起飛,經過將近十年的高速發展、資本的跑馬圈地以及賽道細分,音頻新媒體已經逐漸被網絡用戶廣泛認知,目前活躍在音頻新媒體市場的應用有 20 多個,“云聽”與其他音頻新媒體有所不同,它是直接誕生于5G時代的全媒體產品,這也意味著它跨越了傳統音頻媒體觸網的互動磨合期,打破了原有的產業邊界和市場結構,順應新的市場需求,走向了深度融合。

          音頻新媒體對傳統廣播進行了系統性整合,從外力助推和內部生長兩種方式,將兩種不同載體的媒體形態集合在同一組織內部,與傳統廣播在議題、內容和營銷方式上都實現了深度的交叉與互動。“云聽”不僅將傳統廣播進行了資源整合,以集成化的方式,將傳統廣播放置在統一界面下,而且依照當代互聯網點對點的傳播方式,使收聽者可以自由選擇、回放,甚至倍速播放,受眾還可以參與到信息傳播過程中,進行評論和分享。同時,“云聽”也逐步打開渠道,與報紙、電視等媒體進行合作式互動,背靠強大的官方資源,專門開辟了“聽電視”板塊,將《新聞聯播》、《今日說法》等電視節目剪編為有聲版,滿足了電視與廣播同頻輸出的訴求。同時,“云聽”不再滿足于傳統廣播排播形式,立足自身定位,創新式開發適用于新平臺的內容,打造“PGC+PUGC”的傳播模式,擴展了自身的信息渠道的同時,也滿足了用戶對內容的需求。

          “云聽”在音頻資源量和權威性上有著強大的優勢,也利用音頻新媒體特性強化了這一優勢,使音頻資源進行合理組織,發揮其最大傳播效力。其根據數字技術,用戶傳受特征都開發了新的節目形態,改變了依賴傳統廣播按照線性時間進行信息分發的議程模式,設立焦點主題頁面,既扮演了輿論的引導者,也以更積極的姿態成為輿論的回應者。這一點在資訊板塊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在東航墜機事件發生之后,“云聽”立刻開辟單獨主題板塊,按照時間線的順序,將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媒體信息匯集在同一主題之下,既確保了用戶追蹤熱點新聞信息的需求,又保證了用戶在面對海量信息時,仍然能夠聽到有公信力、權威性主流媒體發出的聲音。

          當音頻新媒體依托5G技術獲得了廣大的收聽受眾的同時,不可忽視的事實是音頻這一媒體形式被放置在了一個更加激烈的競爭市場之中。首先,從同業競爭情況來看,在音頻新媒體板塊中,除“云聽”之外,商業音頻新媒體“喜馬拉雅”占據了將近70%的市場,“蜻蜓FM”、“荔枝FM”緊隨其后,在用戶量和內容量上,商業音頻新媒體發展較早,占據更多市場份額,“云聽”雖為后起之秀,但是如不能用優質的內容吸引用戶,并且長期輸出穩定內容培養用戶收聽習慣,同樣會在市場選擇中面臨淘汰的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云聽”對高質量的音頻新媒體生產者就產生了極大的需求。目前在音頻新媒體的生產主力有以下幾種人群:其一,傳統廣播的專業播音員可以實現跨平臺合作,憑借著深厚的底蘊、優秀的編排能力和有高度識別力的聲音在新媒體平臺中開辟獨立頻道。其二,各行各業的知名人士,如相聲演員,財經評論員,教育學者可以借助自己的名氣以及領域內的專業素養,在音頻新媒體上打開新的受眾人群。其三,具備專業播音素養的職業人士,可依托商業制作公司,打造個人電臺,制作有一定技術和藝術水準的聲音產品。其四,是對聲音懷有熱情的草根群眾,通過自學,或網站提供的聲音編輯功能,自發剪編聲音節目。“云聽”的傳播模式聚焦于“PGC+PUGC”,對于草根主播的需求量并不高,但高素質音頻人才的稀缺,勢必會引來幾大音頻新媒體未來的爭奪,是否能夠利用平臺優勢吸引人才駐留,也是很快會面臨的一大問題。

          再將目光放置整個新媒體行業來看。如今,音頻新媒體的競爭對手并不僅是同類型的音樂或其他軟件,而是視頻新媒體。在圖像時代下,盡管移動音頻相較于文字、圖片和音頻具有更強的伴隨感,但是卻無法擁有如短視頻一樣的眼球吸引力,這是音頻的天然短板。

          在面臨著外部的競爭壓力,“云”在制作節目的策略上也開始嘗試碎片化剪編,以便于聽眾更好地消化內容。《故事里的中國第三季》其中一期講述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彭士祿,其視頻完整版將近1小時20分鐘,而在進行聲音節目的轉化過程中,這期節目被拆分成了6個主題選段,每段在10分鐘-40分鐘不等,形成長短音頻組合布局,既保留了部分單元敘事的完整性,又符合碎片化的新媒體傳播特性。但盡管如此,音頻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傳播障礙,如何立足于聲音傳播特征,尋找到合理的音頻節目編排模式,還亟待探索。

          “云聽”未來發展的優化路徑

          音頻新媒體的發展已經跨越了第一個十年,從發展之初,音頻新媒體同類產品多達30余款,這些產品堅持走單一的FM路線,導致自身創新能力薄弱,競爭優勢不突出,僅三、四年后,考拉FM、多聽FM、多米電臺等產品便先后出局。接下來的十年中,音頻新媒體將會面臨更加緊張的競爭局勢,目前有調查顯示,音頻新媒體仍然市場潛力巨大,但用戶增速卻在放緩,如何在新市場中脫穎而出,留住固定用戶,是“云聽”接下來面對的重大課題。

          堅持自身定位,著重品質提升。由于市場定位不同,以“云聽”為代表的主流音頻新媒體和以“喜馬拉雅FM”為代表的商業音頻新媒體勢必會走上兩條發展道路。主流音頻新媒體依托于廣闊的官方媒體資源,如果被迫卷入與商業音頻新媒體的同賽道競爭,將會完全喪失自身的優勢,甚至造成權威聲音的缺位。所以,主流音頻新媒體仍然需要堅持主流價值觀引領和積極的精神文化導向,在海量信息中篩選出精華、準確的信息,并利用合理排播向用戶推送,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云聽”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和主流媒體的延伸,目前是唯一設立黨建板塊的音頻新媒體,彰顯出主流媒體的責任和擔當。同時,在眾多商業音頻新媒體逐步去FM化,邊緣化廣播地位的浪潮中,“云聽”仍然保留了傳統廣播板塊,并且在板塊內細分出國家臺、地方臺、本地臺,滿足了傳統廣播用戶的需求。

          用戶群規模與參與度與平臺提供的音頻內容質量直接相關,如未能留住或激勵內容創作者繼續制作有吸引力的內容,將會造成用戶的持續流失。正所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云聽”若想要在未來的音頻新媒體市場上進一步拓展,不僅要對傳統廣播和依托的官方音頻資源進行集成整合,而且也要與全國各地專業媒體人才展開合作,從源頭打造適用于新媒體平臺的創新內容,使主流音頻新媒體走上一條集約化,可持續發展道路。“云聽”最新上架的《人世間》有聲書,便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有聲書制作人于丹領銜,匯集專業演播團隊制作完成,收獲了良好的收聽效果。在未來,“云聽”還需要堅持自己的自身定位,走精品化路線,才能凸顯差異化優勢,避免陷入與商業音頻自媒體的同質化競爭。

          加強技術賦能,拓展分發渠道。5G 傳輸及發展趨勢、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全IP化網絡制播技術、3D音頻技術等,涵蓋制作、傳輸、存儲、播出、顯示接收、管理、應用等全產業鏈的新技術、新應用不斷推出,智慧融媒體未來充滿想象。技術的不斷突破,給主流音頻新媒體“云聽”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潛力。“云聽”作為直接誕生于5G時代的音頻新媒體產品,借助總臺“5G+4K/8K+AI”技術,規避了傳統媒體的技術短板,爆發了巨大的市場潛力。

          “云聽”基于“5G+4K/8K+AI”技術,打破了數據壁壘,實現了總臺資源的全方位共享。在總臺的支持下,“云聽”可以對原央廣、國廣的優質音頻資源進行收錄、分發,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目前,“云聽”客戶端已經具有300萬小時的版權內容,5G新媒體平臺還可以提供收錄編單、音頻微編、節目審查、統一認證、音頻處理等多種功能,充分體現了總臺自主可控的技術架構能力。

          人工智能也為節目生產創造了更大的便捷,AI已經可以通過算法和語音技術,實現音頻資訊的剪編與分發,隨著語音合成技術的不斷成熟,即時新聞已經可以通過人工智能主播進行播報。在冬奧會期間,“云聽”已經可以實現將賽事前線新聞文字導入軟件直接生成音頻并分發給潛在聽眾。在不遠的將來,AI主播將進一步替代有聲讀物類主播,在UGC土壤下成長起來的非專業主播,將會面臨AI效率和專業上的雙重碾壓。可以預想,這也許會造成整個行業的重新洗牌,但音頻新媒體產業也會因此形成良性循環,盡快地進入到下一個發展階段中。強大的技術支撐為“云聽”迎來了拓展市場的寶貴機會,但是商業音頻新媒體也同樣為了謀求盈利,進行巨額投資尋求技術突破。“云聽”想要保證擁有持續的市場競爭力,還需在內容制作、平臺開發、渠道拓展等多領域內不斷技術革新,才能保證自己的優勢地位。

          隨著媒體融合加深,媒體邊界將會進一步被打破。音頻新媒體近兩年的總體趨勢,是在尋求收聽場景的拓展。自從語音喚醒技術快速發展后,做飯、打掃等各種場景下,音頻內容隨時都能夠通過AI音箱等智能家居,以“背景音”的形式出現,于是更多的智能終端也都成為音頻新媒體開發的領域。目前頭部的音頻新媒體包括“云聽”、“喜馬拉雅FM”等都已經和比亞迪、寶馬等汽車品牌合作,實現了車載收聽。可以預見,音頻新場景的開發渠道無疑會在未來陷入更加激烈的爭奪之中。所以,“云聽”想要在未來的音頻新場景爭奪戰之中占據優勢,不僅要拓展音頻的分發渠道,而且還可以嘗試配合新場景下的用戶群體,制作獨特的內容節目,用更加細分、垂直、精品化的內容,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實現對收聽場景的掌控。(作者張晗系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博士,左志新系傳媒雜志社執行副主編)

           
           
          更多>同類內容
          全站最新
          熱門內容
          本欄最新
           
          智快科技微信賬號
          ITBear微信賬號

          微信掃一掃
          加微信拉群
          電動汽車群
          科技數碼群

          国产精品久久影院| 91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 国内精品免费久久影院| 天天视频国产精品| 日韩好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国产精品午夜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乱码欠欠欠欠精品|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AV| 1000部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999国产高清在线精品| 久久在精品线影院精品国产|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在线a视频免费播放| 日韩欧美群交P内射捆绑| 日韩精品久久久肉伦网站|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日韩精品一二三四区|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下| 午夜国产精品久久影院| 日韩A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永久久福利一区二区| 182tv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乱子伦| 国产成人yy精品1024在线| 久久精品极品盛宴观看| 无码人妻精品内射一二三AV| 夜夜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AV海量|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大在线| 国产成人毛片亚洲精品 | 欧美交A欧美精品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