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陳忠偉教授帶領的團隊成功研發出一款革命性的“超低溫高能量密度鋰電池”,專為應對極端寒冷環境下的能源需求而生。
這款新型鋰電池突破了傳統電池在超低溫條件下性能驟降的技術瓶頸,通過革新電解液配方與負極材料的優化,實現了在-40℃至50℃的廣闊溫度區間內穩定供電,顯著提升了電池的工作適應性。
團隊還針對極寒環境下電池續航能力受限的問題,引入了自適應熱管理和低溫阻抗優化策略,有效控制了電池在-40℃環境下的續航衰減,使其保持在常溫狀態下的90%以上,這一突破為無人機等設備的持續作業提供了有力保障。
實地測試進一步驗證了這款電池的強大性能。今年2月,在黑龍江省漠河市進行的試驗中,搭載該電池的六旋翼無人機在-36℃的極端低溫下圓滿完成了試飛任務,展現了其在極寒條件下的可靠運行能力。
這一技術的成功研發,不僅標志著我國在超低溫電池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更為極地科考、邊境巡邏、災害救援以及冷鏈物流等多個領域提供了全新的能源解決方案。未來,這款高性能電池有望在這些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推動我國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
團隊還在不斷探索和優化這款電池的性能,以期在更多極端環境中實現廣泛應用,滿足多元化的能源需求。
據了解,該項目的成功離不開團隊成員的辛勤付出和持續創新。他們通過反復試驗和優化,最終攻克了超低溫電池技術的多項難題,為我國新能源技術的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隨著這款超低溫高能量密度鋰電池的逐步推廣和應用,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將為我國的極地科考、邊境巡檢等工作帶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能源支持,助力我國相關領域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